|
传说中,诸葛亮凭借一计空城,成功吓退了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,展现了以少胜多的传奇。 实际上,能够让曹操称之为“非人臣”的司马懿,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前面的城池无人呢! 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撤军,而是如果不撤退,他将面临死亡。 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?司马懿和诸葛亮又在谋划着什么?
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 西城楼顶,诸葛亮静坐弹琴,身边的书童陶醉于这动人的乐声,心情愉悦。 城楼下,城门敞开,几位年长者时不时走出城外,悠闲地打量着街道。
在通往西城的必经之路上,司马懿的军队正在逐渐逼近。距离城楼还有数十公里时,司马懿一挥手,十五万大军立刻停下。 司马懿立即派遣人手去了解情况,当得知城楼和城门都大开时,他感到十分疑惑,似有所思。
他立即派遣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亲自前去侦查,以确保能够明确具体的细节。 不久之后,司马昭怀着疑问,将诸葛亮的行为和几个在街上打扫的老人所发生的事向父亲汇报。 司马懿沉思良久,立即下令撤军,绝不能再向前推进一步。
众将士感到困惑,这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吗?蜀汉的街亭已经落入敌手,此时魏国正是趁胜追击的良机,为何选择撤退呢? 司马懿对大家说道,这个城上的书童年纪不过十几岁,面对大军逼近,居然没有丝毫的慌乱。若是楼下扫街的老大爷看到他们,早就吓得逃跑了,怎会还在此处呢?
因此,城内可能存在埋伏,绝对不能攻击西楼,否则会遭受重大损失。 听了司马懿的话,众将领立刻感到确实有些异常,心中没有疑虑,急忙离去。 司马懿目送着逐渐缩小的西城,心中不禁感到一丝放松。
城楼的问题只是表象,实际上他并不敢进攻西城,因为他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,一旦失败,他将面临死亡。 难怪诸葛亮被称为司马懿的“知音”,他以一个撤军的借口为交换,成功保护了全城2500多名士兵的生命,同时也救了自己一命。
如此看来,司马懿显然意识到前方是个空城,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兵呢?诸葛亮明白司马懿能够看穿他的计谋,为什么还要使出这一招呢?
二曹的谈话 首先需要谈谈当时司马懿所面临的情况。 司马懿来自于一个显赫的家族,他的祖先曾随项羽征战,并由此奠定了司马家族的崛起基础。 司马懿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,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播,称他为“神童”并不为过。
得知司马懿的故事后,曹操决定将其招入门下,实际上也是希望为自己的继承人寻求更多的支持者。 司马懿也是个善于观察形势的人。最初,曹操只是个小小的司空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。后来,曹操升任丞相,掌握了“狭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权力,司马懿明白时势,便投身于曹操的麾下。
据说,曹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司马懿的容貌,觉得他有着鹰一般锐利的眼神和狼似的狡诈,于是认为他极具野心。曹操意识到必须好好利用“这把刀”,同时也要提防这把刀对自己造成伤害。 曹操非常多疑,只要他觉得某个人可能会背叛自己,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处死。
华佗因被曹操视为不忠而遭杀,原因是他欺骗了曹操。后来,年轻的周不疑被称为神童,是曹冲的玩伴,但在曹冲去世后,周不疑也被曹操杀害。 当时曹丕感到困惑,觉得留住周不疑来辅佐自己不就可以了吗?为何要将他杀掉?难道父亲对自己始终缺乏信任?
曹操仅对曹丕提了一句:“无法控制他,就只能动手解决!” 曹丕之所以能够接替曹操的位置,主要是因为曹冲去世以及曹植不愿意争夺。如果要评估曹丕的真本事,实际上并没有多少。 曹丕能够控制住司马懿吗?曹操为何选择留下司马懿呢?
可能有两个原因:其一,司马懿当时掌握着巨大的权力,若直接将其杀掉,将会动摇曹魏的根基;其二,曹操遗留下来的四位辅政大臣并非易与之辈。 而且,曹操其实曾经警告过曹丕,要他提防司马懿。面对重重障碍,就算司马懿有谋反之心,也难以得逞。
那么,司马懿为何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呢?关键在于他懂得进退之道,善于“卧薪尝胆”。
司马懿的隐忍 曹操对司马懿心存忌惮,而司马懿又怎会对此毫不知情,只是因为当时势力尚未强大,不能贸然行动。 曹操逝世后,曹丕执掌了权力,他牢记父亲的告诫,没有将军权交给司马懿,而只是让他担任一个闲职。
曹丕执政期间,曹操所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张辽、曹洪、曹彰和夏侯尚,始终对司马懿产生制约。然而,这四位大臣不幸相继去世,使得司马懿获得了崛起的良机。 当时,曹丕对司马懿心存戒备,同时也对曹操遗留下的四位“辅政大臣”感到疑虑。
他把曹彰驱逐到了边界,秘密削弱张辽的权势,夺走了曹洪的军事权利,将其囚禁起来,对夏侯尚也采取了冷漠的态度。 最终,这些人的权力被削弱,曹丕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,只剩下司马懿一家在朝堂上独占鳌头。
正因如此,后人猜测曹丕对司马懿的优待,其实并非真正的优待,而是他对其他四位大臣的处理力度相较于司马懿更为严厉。 司马懿并未草率行事,甚至从未提及任何具体的对策,一直保持着忍耐。 曹丕去世后,曹睿根本没有可以重用的高级官员,只得依靠司马懿。
不过与此同时,曹睿在重用这个野心勃勃的人时,也时常保持警惕,防止其篡夺权力。 司马懿被视为抗击蜀汉的重要力量,那么如果蜀汉消失,司马懿的价值是否也会随之减弱呢? 正因如此,诸葛孔明运用空城计成就了司马懿和他自己。
如果当时魏军攻占了西城,诸葛亮很可能会丧命,蜀汉也有可能随之覆灭。这样一来,司马懿的使命便完成了,自然也就成了曹睿首要清算的对象。 诸葛亮依然在牵制之中,多次展开北伐,而司马懿则率军抵挡北伐,对自身的安危完全不必感到焦虑。
然而,在北伐的过程中,司马懿秘密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,目的在于摆脱魏国的束缚。没想到,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,司马懿竟然真的成功了。
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隐藏实力,积蓄力量,直到曹芳登基后才开始掌握权力。 他利用皇帝与曹爽兄弟去祭祀的机会,发动了政变,夺取了曹爽的军事权力,并全歼了曹爽一族。 主要是由于曹爽多次在朝廷上与司马懿针锋相对,因此最受影响的也是曹爽的阵营。
不过他仍然保留了皇帝的傀儡地位,这样才能“以弱胜强”。等到自己的势力足以推翻曹魏时,司马家族就会直接让司马炎登基称帝,曹魏的时代就此宣告结束。 司马懿经过数十年的隐忍,最终换来了司马家族的兴旺发达。此时,蜀汉则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。
或许司马懿在回忆与诸葛亮的北伐对抗时,仍然会想起空城计和让他因而退兵的那具轮椅上的“尸体”。 从空城计中可以看出,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互相成就的两位人物。而司马懿在魏国获得地位,正是依赖于诸葛亮的策略。
在蜀汉失去威胁后,曹氏家族开始对司马懿发起攻击,司马懿不得不暂时辞去职务,回家隐居,但实际上他是在暗中积蓄力量。 因此,司马家族建立了晋朝,而曹魏则进入了历史的尘埃。然而,正因司马家以不仁之举夺取权力,才导致后代几乎遭遇灭顶之灾。
综上所述,司马懿能在历史上“崭露头角”,必定有其独特之处。曹操的评价果然精准,实在是“非人臣”! #深度好文计划#
|